1029016柳奇趙頌慈醫師.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的統計顯示,肥胖症在台灣地區已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研究證實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的罹病率,甚至某些癌症的發生率也都會隨著民?的肥胖程度增加而增加。近年來愈來愈多肥胖症患者接受減重手術,研究學者們發現到上述許多與肥胖有關的代謝症候群疾病在術後均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改善,其中特別發現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可以獲得減緩、甚至治癒,使患者在術後有機會不需要再服用降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甚至連糖尿病引起相關的併發症,如神經性病變、性功能障礙等都可以有明顯的改善。因此,國外不少專家已主張把過去的「減重手術」更名為「減重代謝性手術」。

    柳營奇美醫院外科趙頌慈醫師表示,糖尿病的治療方式,初期以飲食控制及運動為主,效果不佳者則需考慮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病情嚴重者甚至要接受胰島素注射。1995年Dr. Pories首先發現減重手術對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病情有很高的緩解率。Dr. Buchwarld等學者的研究也指出,一項集合了622個研究計畫,共包括135,246位糖尿病的肥胖症患者接受減重手術,結果顯示可以使約55.9%的患者在術後獲得體重下降,同時糖尿病的病情也獲得約78%的緩解率,術後兩年後的緩解率也可達62%。到目前為止,研究均顯示「減重代謝性手術」的確對糖尿病的緩解率比傳統的非手術減重方式高,且減重效果持續較久。

「減重代謝性手術」若根據原理可簡單區分為限制型及降低吸收型兩種,即目前醫界較常進行的胃束帶、胃縮小(袖狀胃切除)、胃摺疊及胃繞道手術等。手術治療糖尿病的機轉目前被認為與患者在術後的體重降低、腸胃道賀爾蒙分泌的改變或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有關。據估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三十多萬人接受該系列手術。

趙醫師指出,並不是所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術後的病情都可以完全獲得改善,血糖改善的程度會因患者年齡的大小、體重、罹患時間的長短和嚴重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若罹患糖尿病時間較短,則術後能獲得停藥的機率較高;若患者術前的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 27.5 kg/㎡則效果較差,因為這表示該患者的糖尿病病情與體重較無關連。相關的研究趙醫師已於2014年發表於國際醫學雜誌Austi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世界糖尿病聯盟建議,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亞洲人,BMI≧32.5kg/㎡或≧27.5kg/㎡且血糖控制不良、或合併有心血管疾病的情形,均是考慮接受「減重代謝性手術」治療糖尿病的適應症。

「減重代謝性手術」已被醫界確認是第二型糖尿病的標準治療方式之一。但趙頌慈醫師強調,不同的術式各有其優缺點,唯有以病人為中心進行跨科整合的團隊治療模式,並在整個診療的過程中,病人和治療團隊的良好溝通、互信及合作,才能使病人之糖尿病病情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