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016澎湖文學特展.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國立臺灣文學館26日配合「再現天人菊──澎湖文學特展」,舉辦「蔡廷蘭的異國民族觀察」推廣講座,館長陳益源旁徵博引,妙語如珠,帶領百多位聽眾透過曾因颶風漂流到越南的「開澎進士」蔡廷蘭之眼,看見180年前的越南民俗風情。現場氣氛熱烈,笑聲不斷。

蔡廷蘭是清代澎湖縣籍唯一進士,1836年曾因颶風漂流到越南,「以風濤之厄,身履異域,隨地訪聞其事」,紀錄一百多天水陸歷險過程與越南相關風土民情,寫成清代台灣地區第一本海外民族誌「海南雜著」,創下清代台灣人著作外譯的首例,也是台灣文學兼具「本土化」、「國際化」的典範之一。館長陳益源曾隨「海南雜著」蔡廷蘭足跡,實地走訪越南六十餘次。他表示蔡廷蘭描述滄溟歷險過程不但是台灣文學史上少見的災難文學佳作,而且他能在九死一生、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細心採風問俗,詳實記錄越南見聞,諸如防盜措施、紛爭調處機制等道地民情,皆不見於當時中國文獻,難怪廣受歡迎,在三個月內再版四次,並有多國譯本流傳於世。

澎湖以特有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孕育出獨樹一幟的海洋文學,也見證了台灣漢詩的起點與繁盛。這次臺文館特別向中研院臺史所商借載有蔡廷蘭百首詩作之「香祖詩集」,為目前僅存之孤本,機會難得,有興趣的民眾不要錯過。臺灣文學館「再現天人菊──澎湖文學特展」展期至三月十三日。

蔡廷蘭(1801?1859),字香祖,號郁園,學者稱秋園先生,幼穎異,十三歲補弟子員,屢試第一,深得澎湖蔣鏞欣賞,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進士,人稱「開澎進士」。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大饑,曾作〈請急賑歌〉上呈興泉道周凱為災民請命。道光十四年(1834)主講臺灣引心書院,道光十六年(1836)鄉試畢返鄉,海上遭颶風,飄泊到越南,當時稱為安南,亦即現在的越南北部廣義省,以水路和陸路用了一百多天回到廈門輾轉搭船回到澎湖,期間所見所聞均鉅細靡遺記錄於「海南雜著」一書中,成為了解澎湖歷史文化、百年前越南民情風俗等重要參考。本書流傳至今,不僅在清代出版四版,更被日本、俄羅斯、法國等國譯成不同版本,是清朝當時全台灣唯一的一本海外見聞錄,也是台灣人著作外國見聞的首例。

    國立臺灣文學館陳益源館長於擔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主任期間曾主持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之調查、翻譯與研究」(2003)、「澎湖縣地方傳說之採錄與研究」(2006);組織「蔡廷蘭越南行跡考察」活動(2004)主持考察計畫,前往金門、江西、中北越等地蒐集珍貴的文獻資料,著有《開澎進士蔡廷蘭及海南雜著》中文版與越文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