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017府城糖文化.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吃」是一種文化、文明的表徵,近年來臺灣人對吃,已超越了對色香味的追求,進一步講求審美品味及生命態度。崑大通識中心特別邀請臺陽文史研究學會理事長陳曉怡老師,以「南方有佳餚‧府城飲食文學」為題,搭配詩作與同學分享府城的精緻飲食文化。

陳曉怡老師舉出臺灣文學館出版的《臺灣古典詩選注3:飲食與物產》及《全臺詩》等詩作,作為講述府城飲食的歷史背景。臺南在19世紀末前是臺灣歷史中最重要的政經中心,不僅商業發達、人文薈萃,更發展一套屬於當地的飲食文化。陳曉怡老師表示,過去在食物裡放「糖」是富人的象徵,有錢人才買得起糖,後因政府鼓勵種植甘蔗,加上嘉南平原的地理與氣候得宜,讓蔗糖大量被生產,糖的價格因此開始下跌,轉而形成所有階層都吃得起的佐料。她來臺南20多年,仍不習慣當地「偏甜」的飲食習慣,但「糖」對府城飲食文化來說,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角。

「飲食」是社會的文化風景、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的具體顯現,陳曉怡老師說明「文化的差異」也會影響飲食習慣。比如說,臺灣人在意上菜效率,吃飯速度也快,讓後來風靡一時的吃到飽餐廳規定用餐時間的限制,臺菜也有許多「快炒」的料理;反觀歐洲人在廚藝烹調上較為精巧細緻,用餐細嚼慢嚥,慢慢品嘗廚師對每一道食物的的用心。

陳曉怡老師在演講中穿插文學與圖片的方式介紹臺南美食,同時安排有獎徵答活動,答對者可得精美小點心,讓參與者爭相搶答。與會學生表示,原來許多道飲食都和在地文化、庶民生活息息相關,往後品嘗府城美食的心情會很不一樣,也會向朋友介紹小吃背後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