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林小姐為35歲女性,自述年輕的時候在考試前或求職時常有失眠經驗,三年前轉職到現在的公司後開始出現難以入睡且睡眠易中斷之失眠症狀,白天常感覺疲倦,但又必須要強迫自己專注工作,有時會不小心對同事發脾氣,晚上回家後又會開始擔心今天是不是又要躺到天亮。雖然身邊的人都建議她可以嘗試安眠藥物,但其自覺失眠症狀應不嚴重且亦擔憂藥物對健康之影響,因此未嘗試就醫。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江佳璇臨床心理師採用「失眠三元論與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架構」來分析林小姐的失眠症狀,該模型包含以下層面:個體之睡眠特質(如:睡眠習慣、生活風格)、壓力因應風格及對應身心反應(如:負面自我對話)、及面對失眠之因應風格(如:與失眠相關之身心反應)。

結果發現,林小姐習慣追劇,平日沒有運動習慣,睡前習慣在床上看社群媒體到午夜十二點左右才帶著酸疼的眼睛入睡。遇到壓力事件或生活變動時,身體及情緒上的反應都比較強烈,尤其會對他人、對自己、對結果有負面看法。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的結果,白天工作表現受影響外也需要不時強迫自己更專注,睡前也開始擔憂自己今天是否又要再次睡不著、明天又要拖著疲累的身體上工。這樣雙重的壓力使其失眠症狀持續出現。

2017年美國消費者報告指出,認知行為治療是比藥物更受消費者喜愛的失眠藥方。因次針對林小姐的狀況,江佳璇臨床心理師依據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裡「健康睡眠、改變行為、處理想法」的三大工法,推薦她以下秘笈重新找回快樂睡眠:第一招、進補正確的知識。第二招、睡眠日誌。第三招、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第四招、生理回饋訓練。第五招、正念訓練。

在接受失眠認知行為療法之後,林小姐為例,其對於自身的睡眠特質有更多的認識,了解自己在遇到生活壓力事件時比較容易出現失眠症狀,並與臨床心理師討論如何調整自身睡眠習慣,不再過度擔憂生活會因失眠而變得一團糟。

後續林小姐另外接受臨床心理科的生理回饋訓練(四堂一對一訓練)以及正念自我調適團體(每周五下午兩小時),讓林小姐的進步能夠維持、在平常持續進行正念練習並類推運用到其他職場及生活壓力的因應上。透過連續性的服務模式,相信不久的將來林小姐就能再次享有健康睡眠、職場快活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