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阿宏是一位31歲未婚上班族,目前已工作公司三年,因表現良好而被調升職務為主管。新職務工作繁重,很多地方須要學習,常加班到晚上10點才回家,且假日有時也需支援。近期公司營運不佳,除新職務需要適應,上級也要求各主管拿出績效,否則會有被降職或資遣的風險。因好一陣子忙於工作,女友多次抱怨阿宏不夠關心與在意她而提出分手。

某天晚上10點18分,阿宏呆坐在辦公桌前,心想:「我根本沒有當主管的能力,再這樣下去,既丟了工作,女友又跟我分手,我的人生完蛋了!」接連好幾個星期,阿宏越想心情越不好,工作也漸漸失去信心和動力,生活開始出現失眠,每天覺得好累,脾氣愈來愈控制不住,工作效率也越來越差……。

無論是工作、人際、感情、健康及家庭,生活總是讓我們有擔憂的時刻,有時我們能自行排解壓力,有時會向他人尋求協助和訴苦,但若遇到難以具體解決的事物,旁人常會告訴我們「別想太多,往好處想,船到橋頭自然直」等等的鼓勵言語,儘管如此,我們仍常處在擔憂或悲傷當中,因為,不僅「往好處想」本身就不容易,況且生活的壓力還是無法解決。

故事中阿宏在壓力下產生的想法「我根本沒有當主管的能力,要是再這樣下去,丟了工作,女友又跟我分手,我的人生要完蛋了!」,影響了阿宏後續負面的情緒和消極的行動,最終結果又驗證了想法,如此循環下去,可能會出現身心困擾症狀,甚至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

一般民眾遇到職場的困境與生活的逆境,總是習慣一股腦地解決問題,以為問題解決了,自己的壓力與心情才會放鬆。卻不知道這樣便陷入了憂鬱症研究所發現的「思考流沙」當中,愈是掙扎,便愈陷愈深。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郭曜語臨床心理師,有認知行為治療與神經心理學的紮實訓練,將於每週三下午舉辦的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協助成員們學會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反應中分別出心情、生理、行為與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