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1023嘉南療養院郭宇恆醫師.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至今COVID-19大流行已演變成本世紀重要的健康危機,國內的疫情自5月起又一波變化,防疫警戒上升至第三級,生理症狀是本次疫情的關注焦點,但難以控制的疫情也對全球廣大人口帶來莫大的精神健康壓力。其廣泛的精神健康衝擊,包括憂鬱、焦慮、憤怒、恐懼、挫折感以及創傷後症候群等症狀。對疾病的害怕可能促使個人採取預防行為以避免受到感染。然而,極端的恐懼(指無法應付知覺到其恐懼)可能會導致不合理的思考,從而做出不適當的行為,例如恐慌購物或歧視。

  在疫苗未能大規模施打之前,預防行為的落實,可以降低傳染病的傳播率。具體來說,預防行為可分為社會級別(通常由政策授權實施)和個人級別(通常由個人根據自己的信念進行)。然而,單依賴政府的呼籲不足以完全控制COVID-19感染,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一些個人預防行為(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以及保持社交距離)的建議來預防COVID-19傳播。對精神疾病人來說,尤其是嚴重精神疾患如思覺失調症個案,他們可能沒有能力在不好的COVID-19新聞中區分好的部分,因此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在處理情緒方面有更多的困難。

  目前,在社交或各種媒體中所獲知有關COVID-19的誤解可能會加重前述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懼,部分準確的COVID-19訊息(如死亡率和確診病例數)也可能會觸發個人對COVID-19的恐懼並引起心理困擾。於今年5月開始實施第三級防疫警戒,政府實施室內室外全面戴上口罩,若非必要不得外出,醫院降載、減少非必要手術,住院前核酸採檢等暫時性限制,使得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住院)容易出現對疫情的惶恐不安與擔憂等呈現高度緊繃壓力的狀態。

嘉南療養院除了發展視訊診療以減緩病患焦慮外,也擔憂就醫病患對COVID-19的恐懼會影響他們落實預防的行為,不得不住院的嚴重精神病人,一方面運用支持的技巧傳達即時疫情訊息以安撫病患可能有的潛在恐懼情緒,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平日預防疾病傳播的措施與行為。張耿嘉醫師指出,精神病人對於COVID-19的恐懼與情緒症狀呈現正相關,恐懼越嚴重反而越難落實預防行為,同時對疫情訊息的妥善理解可以降低其恐懼感,並改善預防行為。吳文正院長表示,面對COVID-19疫情所帶來的不安與恐懼,即便在疫情趨緩之後,痛苦、焦慮和憂鬱仍可能繼續影響人們、社區甚至第一線警消醫護人員,疫情下的精神健康值得我們關注。

  在醫療降載的要求下,嘉南療養院各項精神醫療的服務仍持續,社區民眾如果仍出現明顯的情緒症狀,例如:嚴重的焦慮、憂鬱或無助感、無望感甚至自殺意念,建議盡快尋求協助,除實體服務之外,如有恐懼疫情而不願到醫院的情況,嘉南療養院也已規劃提供視訊診療,視訊過程中請出示健保卡以確認身分,並因應診療的需求,由醫院錄影/拍攝診療內容,確保醫療服務提供的品質與正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