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林先生抱著頭皺著眉很痛苦的說:「我總是一再地回想起那個畫面,我不知道我想知道怎樣的答案?我覺得我跟旁人越來越遠…」臨床心理師問:「聽起來你本來有具體害怕的事情與對象的,後來漸漸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焦慮什麼了?是不是有一種:『我的焦慮就是今天會焦慮』的感覺?」

林先生睜大了眼睛脫口說:「對!就是這樣!像我現在一醒來就急著找藥吃,可是其實藥效我也知道,我好像只是需要吃藥這個動作…我希望不只是靠藥物,我也上過一些心理諮商和團體課程,但是知道與做到根本是兩碼子事,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

有些人跟林先生一樣,常覺得自己的想法與周遭人有距離,想擺脫生活中那種身不由己的痛苦,也常常伴隨出現焦慮和憂鬱情緒。雖然有規律服藥,也累積一些社會行走的待人處事經歷,但總覺自己就是沒找到那個臨門一腳的心理感受?

有改變動機的林先生,知道在健保制度下的心理諮商需要講究「普及性、公平性」,考慮到自己相當在意隱私而不想被不是過多的其他醫療人員具體知悉自己難以啟口的內心世界,所以在嘉南療養院的「幸福心理特別門診」中找到了符合自己偏好探究事情來龍去脈習慣並強調自主負責的「認知敘事分析」方案,開始了一段中長期的、量身訂做的心理探索旅程。

臨床心理師透過「導演-演員」的角度跟林先生澄清他可能的狀況,並且透過第三人稱敘事的方式讓他理解到自己害怕的核心,進而一起規劃出下一場人生的劇本;林先生也把情緒跟想法區分開來,更可以自行分析自己遭遇到的問題。對未來也更加有信心面對了。

經過一陣子每週三上午一次50分鐘的分析,前後約莫四個多月,這樣的轉折與努力,從一開始的抱怨與情緒宣洩,臨床心理師花了很多時間引導與重新組合林先生的故事;繼而做成一份劇本,跟林先生一起從不同的角度去參酌、分析這個熟悉卻又不完全理解的故事。有次林先生說出了連他自己都沒有想過的原因時,他很驚訝的發現--自己吃藥已經變成了一種儀式,減除焦慮其實是一種心理逃避。於是他興致勃勃的安排起後續的劇本,也在臨床心理師的引導下,發現自己不僅是戲中的主角演員,還是握有更大權力的導演。

負責「認知敘事分析方案」的翁銘鴻臨床心理師表示:一般「特殊心理治療」是臨床心理師由醫師看診後轉介進行的四次心理治療時段,協助求診民眾描述苦惱事件和情緒、釐清並確認了主要問題,然後討論指引出方向與可行技巧。

當然,具體的改變總是有一段路程要走,尤其最後一哩路的具體改變,更需要透過「個別化-量身打造」與「深度化-探索啟發」的會談處遇,引出個案本身的力量與動機,並進行教導練習、合作探索、督促前行,在改變的最後一哩路走得更深更穩。「幸福心理門診」就是提供量身打造、探索啟發,且具體而微的教練工作。

打個比方來說,就像同樣去日本旅遊,有人偏好三日逛完京、阪、神,有人卻寧可三日都待在京都沈浸其中。一般的「特殊心理治療」就是旅遊的大眾團,該看到的都會看到,帶給人旅遊的新鮮快感。「幸福心理特別門診」則像是客制化的深度旅遊團,一邊玩樂,一邊造訪私密景點,精闢地介紹講解,細膩地觀察、享受並生活在其中,產生內心深層交流與融合的新生活力。

林先生從「認知敘事分析」方案裡「客制化的處理」中更換了角度、貼近觀察了解、從而面對內心真正的矛盾癥結。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需要的是合作探索與量身打造,更具體地協助不同人完成各自人生歷程中遭遇到的不同苦惱與困境。

特別說明:「幸福心理門診」是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特別增設每週二、三上午的「非健保心理會談時段」,採取約診方式限掛人數:適合在意自己內心世界的隱私、擁有專屬時段的心理教練、立即投入時間心力進行自我改變的民眾。有興趣的民眾,想多了解相關資訊,請來電詢問:(06)2795019 #1131~1134臨床心理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