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037柳奇醫李啟光醫師.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在門診常遇到病人說︰「醫生,每天早上起床,當腳一踩到地的時候,足跟的地方就像針在刺,痛得要命啊!」、「醫生啊!當我久坐想站起來的時候,足跟的地方有針刺感,好痛好痛。」如果聽到病人這麼說,幾乎可以斷定他們都得到了足底筋膜炎。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李啟光醫師表示,足底筋膜是位於足底,由足部跟骨向前輻射狀至五隻足趾的層狀扇形結締組織,其作用是吸收足底於站立、跑步、跳躍時所承受的力量,能夠支撐足弓使步伐穩定,就像是人體天然的避震器。導致足底筋膜炎發生最主要原因是足底受到過度的刺激,如長時間站立、走健康步道或跑步,讓足底筋膜反覆地受力而發炎;或是穿到尺寸不合或鞋底太硬的鞋子,讓足底長時間緊繃無法放鬆;又或是因為年紀增長導致足部韌帶與肌腱的退化以及足底脂肪墊的減少,因而支撐的作用更仰賴足底筋膜,都是會讓足底的刺激有增無減。

    西醫對於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包括口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超音波治療、以及足底筋膜伸展運動等。若接受了以上的治療超過三個月不見好轉或反覆發作,則建議考慮將低劑量的類固醇或高濃度(15%~25%)葡萄糖水,直接注射至足底筋膜與腳底跟骨相連處,來改善發炎的狀況,減少疼痛。

    中醫認為腎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並經過足底筋膜,當腎經氣血不足,或脈絡瘀阻時,就會導致足部的筋骨欠缺滋養,進而產生足跟疼痛的足底筋膜炎症狀。治法上常以中藥及針灸並用的方式來加以治療,因為病灶在腎經,所以在中藥方面,便以能滋補腎經氣血的六味地黃丸為主方,也可以加入香附、鬱金、雞血藤…等藥物,以達通經活絡,消腫散瘀之功效。而且腎經與膀胱經互相為表裏經,所以針灸會取腎經的湧泉穴、太溪穴及膀胱經的崑崙穴、承山穴做為治療足底筋膜炎的主要穴位。

    李啟光醫師提醒,除了中藥及針灸外,建議患者平時可以溫水泡腳(水位至小腿長度的二分之一),增加足部的氣血循環,也可以前弓後箭的姿勢伸展足底筋膜(患側為後箭步),以加強中藥及針灸的療效。同時,患者平時需適度休息,減少久站、久走,並儘量避免踩硬地板及凹凸不平之地面,亦可搭配足部伸展運動,選擇鞋底較為柔軟及足弓支撐較佳的鞋子,才能真正緩解疼痛,改善足部健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