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疫情期間,生活無處不緊張焦慮,累積許多身心及睡眠問題,然而隨著台灣逐漸進入日常與病毒共處的後疫情時代,是時候重新找回身心的平衡!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李芝瑩臨床心理師表示,對治的壓箱法寶就是覺察與放鬆訓練,其中『生理回饋治療』就是非常科技、實用、又有效果的技術與訓練方法。
「生理回饋治療」指的是將我們的身體訊息(如血壓、心跳、呼吸、肌肉張力、指溫、皮膚電阻、腦波等),透過電子儀器轉化成視覺或聽覺的訊號「回饋」給個人知道,並經由這些聲音或燈光,讓個人得以紀錄觀察自己於壓力下的身心變化,並學習壓力調適和放鬆的技巧來控制並改善這些指標。透過在治療過程中實際「看見」自己的生理狀態變化的客觀數據,身心症狀不再是一種模糊或難以捉摸的感覺,生理回饋治療可以幫助個人能準確掌握自己身體反應的過程,進而能夠控制自己的身心變化。
生理回饋治療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除了常見的精神疾病,如:廣泛性焦慮症、失眠、恐慌症、強迫症、恐懼症、身心症,亦可廣泛應用至其他常見的生理症狀與疾病,如:心律不整、手腳冰冷、腰酸背痛、慢性疼痛、緊張型頭痛、偏頭痛、中風復健、吞嚥困難、氣喘、頻尿、尿失禁、腸躁症等。
李芝瑩臨床心理師表示,根據過去臨床經驗,通常在持續接受生理回饋治療兩至三個月後,即可習得適合自己的自我調適與放鬆策略。李芝瑩臨床心理師強調,除了在治療室內學習技巧,回家後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更是關鍵!就如同生活中學習任何新技巧一樣,持續練習是最基本的,藉由每次邊練習、邊調整的過程,逐漸學習到實際上我們可以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指標,進而掌握身體或緩解緊張情緒,進入放鬆的狀態。生理回饋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如何有效控制這些身心症狀,一旦學會了如何控制,我們的身體或情緒狀態就可以恢復正常,如此一來,疼痛或痛苦的症狀便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重新找回身心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