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015白鯨記.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影響‧新劇場」10月7-9日,一連三天在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為臺灣親子量身打造《白鯨記A boyandhiswhale》。這齣戲七月底甫推出,得到學者專家高度肯定,榮獲2016臺北兒童藝術節演出計畫獎。在臺北水源劇場連演7場,場場爆滿回響熱烈,觀眾極為叫好。

適合親子觀賞的《白鯨記A boyandhiswhale》,配合臺南文化中心32周年慶,回到「影響‧新劇場」臺南家鄉公演五場,希望鄉親一起來穿越時空,體驗乘風破浪奇妙旅程。

《白鯨記》編導呂毅新說,16、17世紀前後,臺灣西南沿海許多沙洲分布,目前大臺南轄區以蕭壟半島(今佳里周遭一帶)為界,形成臺江、倒風兩大內海(即瀉湖),吸引漁民捕魚,也有海盜、倭寇利用港道迂迴躲避官兵追緝。更特別的是,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有如地球最大哺乳類動物鯨的「桃花源」,牠們前仆後繼,留下無數足跡。

呂毅新說,清代臺灣方志上輿圖,目前臺南沿海有「海翁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曾發表論文指出,17世紀荷蘭據臺時期古地圖,臺江一帶標註「‘t Walvis Been 」,翻譯為中文是「鯨魚骨」。

「鯨魚骨」和「海翁窟」有甚麼關係呢?呂毅新表示,她向「影響‧新劇場」文史顧問請教,臺語把鯨魚叫做「海翁」(hai-ang),臺語的骨(kut)、窟(khut)發音相近,因此,臺語「鯨魚骨」也被翻寫成中文「海翁窟」。可能臺江附近(包括倒風內海),聚集許多鯨魚死後骨頭,因此又稱為鯨骨之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