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一張地圖有多少種看法?能承載多少秘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即日起至明年八月十二日舉辦「地圖很有事:地圖的台灣史特展」,展出台史博從十六世紀至今的豐富地圖館藏外,已故旅法學者兼畫家侯錦郎家族所收藏的十八世紀末御製台灣原漢界址圖也將首度在台曝光,精彩可期,歡迎民眾一起走入古今地圖中的經緯世界探密。
台灣史特展開幕典禮,9日下午由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台史館館長王長華共同主持,活動由南應大舞蹈系,演出代表當時原住民及漢人在界線上彼此交流的舞蹈,藉這齣舞碼也反映清代沿山邊區社會的動態發展及族群間的頻繁互動,從過去原漢界線的拉扯到現今的共融。
鄭麗君表示,透過不同時代的地圖中,可以看到治理者對臺灣關注的焦點與印記;在當代地圖中,看見社會議題的傳遞與關照,而地圖的空間意涵,從人的意志、思考與議題中,不再是圖像的意涵,更顯現各個時代獨特的觀點與權力關係、歷史、生活議題,直至現代,地圖的發展與定義越來越多元,並非顯現其空間與距離,地圖的主題依據人們生活的空間及關注的議題就此開展。
王長華館長表示,博物館不僅應保存、推廣歷史,更有關懷當代社會的責任,展覽中展出的台南土城仔地方地圖,就是博物館與在地文化社群合作,在八個多月實地探索、訪查與繪製後,呈現在地群體共同生命記憶;另外,台史博也調查製作了台南火車站及永康工業區周邊新臺客生活地圖,希望透過地圖呈現新臺客與在地居民的生活圈、促進相互瞭解互動。
特展設計以縱橫交錯的經緯意象貫穿整個展場,入口以探索世界的概念展出十六至十九世紀西方國家繪製的古地圖與地球儀,展現近代地圖繪製的視角、成像,如何因繪製者想像與當代世界觀與目的而不同,也透過木板、銅板、鋼板、石版印刷的古地圖說明製版技術演進,另以地圖台灣為概念,依照時間軸展出不同時代地圖中台灣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