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工研院11日下午舉辦「南台灣產業策略論壇」,以「預見大南方、展望新經濟」為主題,邀請產官研專家,共同探索南台灣產業聚落乘勢轉型議題的策略和思路。會中發表「2024南台灣產業創新策略」,看好淨零時代來臨,電動車與綠能轉型、海洋產業與藍碳市場將帶動產業新經濟,更預測海洋經濟在未來幾年將呈倍數成長,建議產業應提前布局,拓展國際新商機。
工研院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主任李宗銘表示,因應全球淨零趨勢及綠色供應鏈減碳壓力,從高科技產業到在地傳統產業,均亟需尋求轉型突破,觀察南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三大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是向來支撐臺灣經濟命脈的傳統產業,二是擁有豐沛漁產、風場、天然資源與重要經貿港口的海洋產業,三是持續建設與發展的新興科學園區與工業區。
李宗銘指出,這次論壇特別聚焦電動車與海洋經濟布局,探索南台灣產業來年及更未來性的成長契機。有鑑於產業轉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工研院做為產業智庫,在南部四個院區投入近700位專業工程師成熟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經驗,成為一個捍衛南台灣產業競爭力的科技網,也持續透過「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統籌整合南部產學研能量,積極協助政府推動南部產業發展。
工研院針對2024南台灣產業發展,提出「傳產維新」、「跨域革命」兩大策略,建議基於台灣汽車零組件製造貢獻豐沛出口動能上,將南台灣既有具競爭優勢的汽車及其零組件產業應用轉向電動車市場的傳產維新,導入數位科技推行綠色運輸.並鏈結在地產業,切入化合物半導體之跨域創新應用;在海洋經濟發展面上,建議以「以空輔海、以海養綠、以綠引金、以金創新」的創新循環策略,搶先布局涵蓋永續漁業、永續觀光、無人機與水域無人載具、藍碳新產業等多面向海洋產業的跨域革命,後者尤其是迫在眉睫的機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