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013穗稻熱病.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農糧署南區分署表示,嘉南地區部分農民習於採用再生稻栽培,因產量不穩且品質不佳,不利提昇國產稻米品質,爰自103年起不受理種植再生稻繳交公糧。政府推動轉作進口替代作物如硬質玉米、胡麻、大豆等,呼籲農友停止再生稻生產,參與各項轉(契)作作物生產。該分署訂於9月23日上午10時假後壁區菁寮辦事處召開再生稻轉作輔導說明會,並邀請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專家蒞臨指導,有意願轉作農友請踴躍參加。

  該分署說明再生稻原係早年沿海不適二期稻作生產地區發展出的耕作方式,雖可節省生產成本,但因前期作病原菌及害蟲殘存田間,病蟲害風險較一般稻高,另再生稻產量相對低且不穩定,米粒大小與飽滿度較不均勻,賣相差、價格低,農民收益較無保障。為穩定國產稻米品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公布105年水稻特色米食用品種10種、加工型水稻品種8種及推廣品種8種共計26種,輔導農民依適地適種原則選擇種植優質水稻,做為公糧經收對象,對於種植非推廣品種及品質產量不穩定之再生稻,不得申報繳交公糧,藉由收購引導源頭改善,以提昇國產稻米整體品質。

  該分署近一步說明,另自103年起政府輔導原再生稻地區農友購置雜糧生產機具、建置理集貨與乾燥中心,媒合加工與行銷通路,以契銷帶動契作生產,建構完整雜糧供應鏈。另對轉作硬質玉米、大豆每公頃補貼4.5萬元,花生、甘藷等補貼每公頃2.2~2.4萬元,農友收益相較再生稻每公頃至少增加2萬元以上。近年國內雜糧需求量大,但自給率不到1%。由於國產雜糧具有在地、新鮮、非基改、健康養生等特性,深受國人喜愛。目前國產雜糧原料及加工產品如醬油、豆漿、烤番薯、芝麻粉及胡麻油....等市場需求量持續擴大,雜糧收益加上轉契作獎勵金高於再生稻,提供農民更

  該分署呼籲農民再生稻已不再適合追求稻米品質需求,雖可減少生產成本,但品質較不佳,致售價較低,稻農收入相對減少,以總收益而言並不划算,又因再生稻之米質較差,影響國產米品質,為輔導農民種植高品質水稻,讓消費者能吃到優質國產米,應杜絕再種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