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040南灜學術研討.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成大考古所、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第五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20、21日於成大國際會議廳舉行,18位國內外學者專家與會發表論文,吸引近300名在地人文工作者及對台南歷史人文感興趣的人士與會,一起探究早期南瀛在政經文化上的發展與脈絡。

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日上午舉行開幕式,成大副校長林從一、台南市副市長許和鈞、文化局長葉澤山、成大考古所所長劉益昌等貴賓出席。成大副校長林從一致詞指出,在台灣學裡,台南學是最重要的,不論是大航海時代或東北亞及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南島文化的研究,一開始都是從台南啟發。「人類本質為何,人類該往哪裡去,過去的社會、文化是什麼樣子,理想的社會是怎樣,台灣要怎樣發展,這些問題,在台灣脈絡裡就是台灣學。」

1020039南灜學術研討.jpg

台灣與國際學者共18人在會議中發表論文,主題聚焦在10至18世紀早期的南瀛,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召集人植野弘子(UENO Hiroko)指出,希望大家盡情交流激發出新的研究課題,釐清未來研究發展方向。第五屆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遷為主軸,探討當今南瀛區域文化的演變,包括史前與原住民社會、漢人移民到在地化過程等文化與社會議題。

為期兩天的會議共安排8場論文發表。成大考古所所長劉益昌教授發表「原史時期(10-16世紀)台南區域的歷史地景變遷。東華大學康培德教授「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下南瀛地區的漢語地名」。台南大學王建國副教授「蕩紙為歌詩,素心自相矢」-論季麒光與沈光文之交遊。台大Takashi Sakai(?井隆)教授「The Trade Network between Nagasaki(長崎)Banten and Anping(安平)in the 1670s」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