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023社造計畫.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社區中的傳統建築隨著時代變遷以及使用需求的轉變,經常有面臨拆除或改建的狀況,在「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素有農村藝術空間營造典範美譽的後壁區土溝社區,近年也面臨類似情形,許多建築因老舊不敷使用、建築損壞、傳統工法修復成本較高、青壯人口外移等因素逐漸荒廢,加上許多土地因繼承持分過於細碎,再利用亦有相當困難。

    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自2002年開始,秉持「任勞任願、歡喜做、甘願受」的「水牛精神」精神為號召,導入青年活力及建築藝術專業,進行一連串空間自力營造行動,推動社區環境及閒置空間改造活化,協會基地自2012年起並獲屋主廖益群先生無償提供以回饋社區。協會理事長張佳惠表示,8年來老厝已成為社區中重要的展示及休憩空間,惟老厝建築結構已超過80年,木、竹材料已明顯損壞,紅瓦屋頂破壞嚴重漏水,部份坍塌無法遮蔽大雨,雖以C型鋼、鋼板等材料緊急補強仍存在使用安全疑慮,因此社區申請「Togo村之屋」計畫,獲得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50%修繕經費補助,以及市府文化局增額20%補助,期讓老建築永續利用,活化基地為未來社區合作社營運空間。

0515024社造計畫.jpg

  從學生時代即投入土溝社造進而成立在地企業「水牛設計部落」的呂耀中表示,土溝社區自南藝大學生進駐以來,從藝術生活化出發,於在地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凝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再進一步連結產業協助發展行銷活絡農村,篳路藍縷。近年透過文化局社區營造計畫補助,支持青年藝術家持續進駐揮灑創作,強化人才培力,展開友善耕作計畫及成立合作社銷售。近期推出的無毒「阿特(Art)米」包裝行銷有力、備受歡迎,協會也積極建立社區品牌,並整合藝術農村營造成果,推動農村體驗、食農教育、藝術手作等主題遊程,搭配土溝農村美術館每年帶來的行銷宣傳效益,轉化成為在地產業經濟提升的方式,朝向「在地經濟、循環經濟、體驗經濟」共榮的目標邁進。

    協會表示,未來基地空間再利用,將把室內規劃為社區合作社的工作及物產展售空間,結合小型討論與講座、工作坊功能;建築外部則規劃為農事體驗、食農教育的解說場域,並開放社區居民交誼聚會,使古厝空間的經營保存及社區發展皆能永續。基地修繕工程已經於本(5)月初正式開工,預計於年底前完成,社區滿心期待老厝空間改造完成,成為土溝社區參訪的必訪重要據點。地方也期望在文化部及文化局的計畫支持以及協會居民共同協力下,引領社區大步邁向地方創生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