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應思聰因罹患思覺失調症而飽受幻覺所苦,身心備受折磨,讓這個精神疾病受到大眾關注。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社區精神科汪俊年醫師指出,穩定的藥物治療至關重要,越來越多患者以「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做為治療首選,不僅具服藥方便性、節省返診時間,醫師也能定期追蹤病情,避免思覺失調症復發。
汪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疾病,一如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規律用藥、及早治療,病友仍可維持原有的認知與生活功能。依照盛行率來看,大約每百人中就有1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台灣目前初估有20萬的患者,但僅10多萬人真正有在就診,就診患者當中,又大約有1/3的患者,未能遵從醫囑規律按時服藥,若是屢次復發,則會造成腦部的損傷,影響認知功能,故思覺失調症長期治療的目標在於避免復發,穩定的藥物治療便顯得相當重要。
汪醫師指出,早期的抗精神病藥物較容易造成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等副作用,但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則較少有此類問題,且有不同劑型如口服藥物、滴劑、口溶錠與長效針劑等,特別是第二代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的研發,讓藥劑施打後可維持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療效可長達3個月,增加用藥的方便性及節省病友就診治療時間,目前健保也有給付每3個月打一次第二代長效型針劑,本院亦有提供居家治療患者施打,增加社區病人服藥順從度。
汪醫師談到,對於不使用或不規則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病患,藉由每3個月長效針劑的施打,可減少或替代患者每日口服藥物次數,有助於淡化社會對病友「定時服藥」的印象,消除污名化的狀況,同時也能對病友生活帶來正向的改善,且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口服藥物,長效針劑可降低約3成的復發風險。
根據國內一項針對台灣發病5年內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進行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近60%患者在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滿一年時,個人及社會功能水平恢復良好;治療滿一年半時,近6成病友可投入職場或繼續就學,另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期間,病友的精神科住院率也從32%降至僅5%。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社區精神科王禎邦主任則表示,雖然長效針劑有新的進展,不過,因社會仍有許多迷思,例如許多患者及家屬擔心,吃藥、打針會傷肝、對身體不好,甚至認為要打針是因為病情變嚴重,但其實患者需要的是能穩定接受藥物治療,這才是保護大腦最好的方式,另因每個病友的狀況都不盡相同,可依照個人需求,與醫師討論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王主任說,醫療界以及公共衛生這幾年做了很多努力,包含把舊名「精神分裂症」改為更貼近疾病現象的「思覺失調症」,並舉辦許多去污名化宣導活動,都是希望可以幫助病患及家屬在對抗疾病的漫漫長路上一同前進,減少社會歧視,協助患者及早重返正常生活與社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