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019親職技巧訓練兒青團隊.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今年的新年新希望是不要再對我的孩子生氣了!」有位媽媽在診間煎熬地向醫師透露自己的心聲。衛福部嘉南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冠瑩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一種神經發展障礙症,由於症狀的關係,ADHD孩子的父母在教養ADHD兒童上會遭受較大的壓力,如ADHD的易分心、打擾他人等症狀,使父母感到壓力,而有憂鬱、自責、社交孤立、覺得自己的教養技巧不好等情形產生,此外ADHD兒童與其手足的衝突也更加造成親職壓力。

事實上,國際間的治療指引皆已認可「家長親職訓練」的效力證據,也就是說若能提供家長足夠的衛教資料及教養與行為介入的方針,有助於提供給孩子正向接納的環境,改善孩子的適應功能。很多家長在聽完正確衛教知識與行為成因後,恍然大悟「原來我誤解我的孩子了!」。李冠瑩醫師表示,親子間的衝突往往是日積月累的,當父母苦無策略介入,越感到無力就會越採取控制或是體罰的方式,但不僅行為沒有改善還造成親子間的裂痕,嚴重者甚至發生家暴問題。

「家長親職訓練」的目標在於讓家長成為孩子的行為治療師,該院臨床心理師陳韋穎運用多年與家長工作的經驗,設計一系列以正增強的方式,幫助孩子學習新的行為,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成功經驗,訓練大腦前額葉的執行功能,以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注意力藥物搭配行為治療,可以有效地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狀,減少孩子在生活中的行為問題,亦可增進親子關係。

0211020親職技巧訓練.jpg

陳韋穎臨床心理師表示「前額葉」位於大腦額葉的前半部,掌管執行功能表現,會影響孩子的衝動和情緒控制、思考彈性、自我監控以及計畫組織等能力,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到頂葉之間的結構性和功能性連結異常,與ADHD孩子的不專心、衝動、持續專注力不佳等症狀表現有關。而「行為治療」則能利用大腦的可塑性,改變行為模式,由家長或老師進行外在監控、提供協助,讓孩子擁有創造成功經驗的機會,覺察該如何做到好表現,並維持改變的動機。

今年度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即將開設的家長親職教育團體,將會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進行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家長親職技巧訓練,運用ADHD孩子的優勢,透過有效的行為治療技巧,增進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時增加正向的親子互動經驗,提升家長的教養信心,讓ADHD孩童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快樂的成長和學習。家長親職教育團體將於2/16起隔週三開辦,有興趣的民眾歡迎撥打06-2795019轉接1025個管師洽詢報名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