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024預防運動傷害.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隨著世界棒球經典賽(WBC)的舉辦,球迷們再次齊聚一堂,見證各國的精采表現,一同感受熱血沸騰的賽事氛圍。棒球自古以來即是一項受歡迎的運動,從青少棒至大聯盟,一直有許多熱衷於從事或觀賞賽事的人們,它不僅是一項運動,也是文化、生活、經驗的傳承。

   然而隨著棒球運動的發展,相關的運動傷害也隨之伴隨而來。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選手們需要重複性的進行投球、揮棒、奔跑等動作,在長時間反覆的使用下,不免對一些肌肉關節帶來負擔,如肩膀疼痛、手肘痛、腰部拉傷、下肢傷害等。而以肘部傷害最常見,包含尺側副韌帶撕裂(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tears)、肘部骨內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尺骨神經炎(ulnar neuritis)、骨軟骨分離(osteochondral dissecans)和背外側不穩定(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等。

   一篇2020年日本的研究報告,探討步態相關的動力學參數,對於肘部內翻力矩(peak elbow varus torque)的預測作用。此研究徵招當地107名高中棒球投手,其平均年齡16.3 ± 0.8歲(介於15-18歲)、身高174.9 ± 5.5公分和體重66.9 ± 6.6公斤。若是有以下病史,則被排除參加本研究:(1)肩膀或肘部手術(2)持續大於兩週的肩膀或手肘疼痛 (3)因肩膀或手肘疼痛而無法參加比賽或練習(4)反覆出現的肩膀或手肘疼痛。

研究中採用3D棒球投球評估,進行了跑步、伸展和熱身投球的準備活動;為了測量快速球投球過程中,上肢和下肢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在頭部、軀幹、上臂、前臂、手、骨盆、大腿、小腿和腳部位標誌性解剖標誌上方的皮膚上安裝了36個雙側反光標記。

0710025預防運動傷害.jpg

結果顯示,尖峰手肘內翻力矩是在投球時肩膀最大外轉點周圍產生的。五個運動學變量: 在跨步階段時手腕伸展增加、步態階段重心上移、跨步時前腳膝關節彎曲、跨步時後腳膝關節伸展、以及跨步時手肘旋轉,被認為是對減少峰值肘內側力矩有重大影響的生物力學因素。此外,在步態階段重心的上升下降、跨步階段前腳的膝蓋彎曲,也被認為和球速的增加有關聯。

   除了可參考研究中提到的相關因子,藉由改變投球階段中的動作,來降低手肘傷害的可能性,一些伸展和肌力訓練也有助於降低手肘疼痛。

放鬆手肘內側肌群: 將手肘伸直,手掌心朝上,另一手抓住手指往下壓,同時手肘保持伸直,停留20-30秒,再放開,重複動作。藉由增加肌肉柔軟度,來減少肘部壓力。

加強手肘肌肉群: 在手臂做旋前旋後時,給予反向壓力,讓手臂緩慢地去抵抗阻力;此動作也可使用啞鈴、彈力帶,來幫助進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之寶 的頭像
    黃之寶

    新南瀛部落格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