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027成大陳一菁.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陳一菁博士與中央研究院團隊發現,短時間與長時間的氣候變異(如日溫差與年溫差),對生物的適應與分布,竟有著相反的影響,論文於3月25日登上國際頂尖專業期?Science。

陳一菁助理教授指出,該論文受到Science重視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因為研究發現挑戰了經典的生態學假說。過去學界僅注意年溫差(長期的氣候變異)對生物適應與分布的影響,因為年溫差往高緯度明顯增加、與許多生態現象產生關聯,因此幾十年前生態學家即提出『氣候變異度假說』,至今仍影響大家對生物生理適應的看法。但短期的氣候變異(如日溫差)如何影響生物分布,則未有整合理論。第二個原因在於,氣候變遷除溫度持續上升,氣候變異度以及極端氣候增加皆為重要特徵,但生物如何適應氣候變異則未有巨觀的理論基礎,本研究適時彌補這項空缺,是相關機制研究繼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陳一菁助理教授表示,自己研究領域是巨觀生態學、氣候變遷生物學,中研院沈聖峰副研究員是演化生物學及動物行為專家,跨領域合作帶激盪出許多新思考。有趣的是,對日溫差的關注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雙方從五年前開始合作探討氣候變遷對雲霧林帶的影響,在台灣山區展開大規模的生物實驗、蒐集環境資料,發現「日溫差」對生物的適應與分佈有顯著的影響,卻沒有對應的理論可供探討,深入探究後,利用全球氣候及生物分布資料整合分析,終於一步步做出成績。

陳一菁博士於大學時期開始對生態、環境等議題感到興趣;大學主修財務金融,研究所毅然換跑道投入生態研究領域,於英國約克大學深造,專攻氣候變遷生物學、並取得生物學博士。2011年她與英國研究團隊的回顧研究發現,氣候暖化造成全球生物分布快速改變,而且高山生態系統的衝擊比平地還要劇烈,該研究?登在Science,至今已被學術期刊引用超過一千次。2016年挑戰經典生態學假說的論文,再次登上Science。

她目前帶領成大氣候變遷生物學實驗室,持續關注熱帶生物適應以及雲霧林帶氣候變遷議題,研究材料包括蝴蝶、蛾類以及埋葬蟲等。位居南臺灣學術重鎮,她勉勵莘莘學子,台灣有很好的自然環境可以從事野外調查,充足的基礎資料支持生態研究,從在地的經驗與疑問出發,透過扎實的科學研究,都有機會取得良好的成果。

陳一菁助理教授2012年起於成大生命科學系任教,生態組召集人李亞夫教授表示,陳一菁博士是極優秀的年輕學者,她關注大尺度的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造成生物以至於生態系的影響,不斷有突破性成果。她與英、美、日國際學者的合作,更提供學生開闊視野與多元發展的機會,也開啟許多新的研究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