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021出土資料學會.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促進國際漢學研究的交流,日本女子大學文學部谷中信一教授率領五位「中國出土資料學會」學者,於8月22日蒞臨成大中文系進行學術交流,並於上午九點於中文系三樓視聽教室以「戰國秦漢出土文獻多方向研究」為題展開學術演講與座談會。谷中教授將「中國出土資料學會」最新一期的《中國出土資料研究》期刊贈予中文系林朝成主任,並向與會學者公開徵稿,尋求更多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機會。

谷中信一教授以「基於Multi Dicipulinary Approach的出土資料研究-《老子》經典化過程」為題進行專題演講,谷中教授結合傳世與出土文獻,對於《老子》文本由先秦至漢初的經典化過程進行綜合性的考察。他藉由「道」的哲學內涵,認為《老子》經典化的過程應在戰國中期,而傳世本的《老子》是依據郭店《老子》(甲、乙、丙本)加以改寫而成。谷中教授依據《莊子‧天下篇》以及《史記‧老子傳》的內容,主張傳世本《老子》在關尹子時期尚未完成。最後,他也對《凡物流形》裡的「執一」一詞進行考察,主張《老子》經典化過程最後階段應是在《莊子˙天下篇》完成之後,馬王堆帛書《老子》、北大簡《老子》寫成以前。系主任林朝成教授、江建俊教授、林素娟教授分別針對演講主題與谷中教授展開非常精彩的討論。

0829022出土資料學會.jpg

大西克也教授(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以「楚系文獻用字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大西教授透過包山、郭店、上博等楚系簡帛考察楚人的用字習慣。依據他的研究,清華簡《繫年》是站在楚人立場所書寫的史料,但部分地方卻出現非楚系的用字特徵,這是因為作者寫作時參考不同國別的資料所致,而作者故意將字形保存下來,沒有改成楚國用字。此外,大西教授也對於楚簡中的用字、通假、訓讀、辨偽等問題提出非常深入且精闢的見解。本系前系主任沈寶春教授、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蘇建洲教授分別提出許多看法與大西教授進行討論。

會中,池澤優教授(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小寺敦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名和敏光教授(山梨縣立大學國際政策學部)、末永高康教授(廣島大學文學研究科)等四位學者,分別各自闡述近年的研究興趣與成果,在師生熱烈的討論之下,結束了這場三個小時的座談會。此次會議讓中文系師生與國際學術團體進行實質的學術交流,希望能提升雙方的研究視野與層次。

會後,沈寶春教授、黃聖松教授、高佑仁教授帶領六位日本學者走訪赤崁樓、孔廟、碑林、大關帝廟、天后宮、武德殿、州知事廳等風景名勝,讓遠道而來的學者感受最道地的臺南民俗風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