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檳榔籽會引起嚼食者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這是一種癌前症狀,所含檳榔鹼、檳榔素在口腔中被硝化產生亞硝酸胺,及有抑制膠原蛋白?,使膠原蛋白在黏膜下堆積而硬化,並釋放自由基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癌變)甚至死亡。
本今2日西拉雅部落的阿立祖(即祖靈)夜祭,西拉雅後裔維持著祀壺的儀式,以豬隻、檳榔、荖葉、米糕、米酒祭拜被奉祀存在壺內向水中的祖靈。保留年度夜祭。雖然檳榔在原住民族群中表達友好與敬意的重要媒介物(包含款待賓客、排解糾紛、表達友善、歉意、情意、謝意及敬意)。但是嚼食檳榔是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依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於2003年8月發表專論公布「檳榔果實本身即是第一類致癌物」,亦即檳榔果實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是致癌物,且「10個口腔癌,9個哺檳榔」,雖然嚼檳榔對健康的威脅不是立即的,因此讓人忽略了它傷害健康的嚴重性。
在台灣,15位男性中就有1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是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統計,近十年,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
有見於此,官田區衛生所在西拉雅社區復興宮彩繪牆面,鼓勵民眾遠離菸檳酒,健康無礙、生活更HIGH。呼籲檳榔用於祭祀就好。共享清靜新環境,向菸檳酒說不。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