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友善環境不僅能維護水土資源和自然生態,也能保障消費者吃得健康,南市農業局期藉由在地的農民團體(協會)的加入,一起輔導農友轉型成為友善環境耕作,與有機農業併行朝永續農業札根。
農糧署自96年「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公布實施,將有機農產品正式納入法規管理推動下,全台有機農業截至目前,通過有機驗證農戶數3,189戶、面積7,541公頃,較96年面積2,013公頃,成長3.7倍。惟近年來有機農業面積成長趨緩,如何鼓勵農友朝門檻較低之友善環境發展,讓更多的農民都能夠參與永續農業是一大議題。
在政策的制定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06年5月5日訂定發布「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將友善環境耕作納入補貼,補貼項目為:從事友善耕作每公頃補貼生態獎勵3萬元(最長補貼3年),倘進而從事有機農業在轉型期間(2-3年)生態獎勵3萬元不變,還可加領減損補貼(水稻、蔬菜3萬元、其它作物5萬元)。另外農業局也會輔導農友申請溫網室設施、農機具及加工設備、有機農業適用肥料等方面的補助,減輕農友的負擔。農委會審認通過的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目前計有13家,其中全國性的單位如慈心基金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等,其它多為地方性團體,農業局也呼籲在地的農民團體(協會)一同加入,與農業局共同輔導農友轉型。
自99年起林務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在官田地區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行動計畫,輔導農民以不使用化肥農藥、對環境友善的農法耕作,確保水雉及其他野生動物冬季覓食的安全,並鼓勵消費者購買綠保標章農產品,食用安心食材的同時也能保護水雉,真正達到「生態」、「生存」、「生活」三生一體的目標。至目前為止,慈心基金會在官田地區輔導綠保農田(即友善環境耕作)從3.3公頃增加至目前的45公頃,臺南水雉族群由99年之300多隻增加至今年之1,400多隻,保育成果卓著,參與友善耕作之農民功不可沒,共同為家園生態之永續而努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