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028崑大普渡文化.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崑大通識教育中心舉辦臺南學系列活動-「臺南安平的普渡文化」,邀請安平民俗文化研究者蒞校演說,讓同學了解臺灣的普渡文化不是「迷信」,而是在敬畏鬼神同時,象徵族群的共生與和平、悲憫孤苦,連結先民開臺背景的宗教、土地認同與歷史情懷。

活動先於11月14日邀請民俗學者吳明勳老師演講「安平角頭廟宇的普渡祭典」,21日則邀請文史工作者王愛雯主講「全臺唯一的靈濟殿孤棚祭」。「普渡文化」在臺灣民間信仰中極為重要的祭典,早年的移民帶著原鄉信仰,跨越臺灣海峽來臺開墾,由於自然環境因素,先民在渡海移民時常遭遇不幸而客死異鄉,即使抵達臺灣之後,常面對天災、瘟疫,或是土地爭奪、族群械鬥以及原漢抗爭等民變,而成了亂鬥中的犧牲者。尤其因政府禁令,移民無法攜帶家眷來臺,故死後變成了無主孤魂。

臺灣民間抱持著敬畏與悲憫的心情,為這些無主的「好兄弟」辦理普渡,符應了道教透過「施食濟鍊」使幽魂眾等得其所要、歸其所歸,因此臺灣的中元普渡相較於其他華人地區,特別的盛大且普遍,結合「悲憫」的博愛胸襟與善念,逐漸成為臺灣的特有民俗文化。安平既為臺南最早發展的地區,每年農曆七月安平十角頭社的普度祭典,便成為十分重要的活動,時至今日,更發展出屬於安平特色的文化活動。

該次邀請兩位安平民俗文化研究者,皆長期耕耘安平民俗文化,將為同學們介紹「豎燈篙與施放水燈、山燈」、「陰陽醮醮儀」、「放赦」、「牽水「車藏」」、「登座說法化食普施」、以及靈濟殿的「孤棚祭」等安平的普渡文化,讓這些對普渡文化一知半解的年輕學子,能夠體認其背後憐憫、慈悲、共生與和平京都,並給予尊重。本月21日下午3點到5點半,將於本校教學大樓第一階梯教室,舉辦第二場講座,歡迎踴躍參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