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029柳奇趙頌慈醫師.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的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已多年蟬聯首位,其中以腹膜腫瘤轉移在治療上最為棘手,其來源包括胃癌、大腸直腸癌、闌尾癌、卵巢癌,和少數可能為胰臟癌、膽道癌、子宮頸癌及較為罕見的腹膜假性黏液瘤、惡性腹膜間皮瘤等。研究中顯示約有20%大腸直腸癌病人會發生此情形,胃癌約有20%~40%,卵巢癌約有60%~80%。過去,腹膜腫瘤轉移一旦發生,通常平均存活時間不到一年,多數腫瘤科醫師也考量病人的手術預後不佳,而僅建議接受緩和性的抗癌藥物來治療。

    柳營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趙頌慈醫師表示,「腫瘤減積手術」(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及「腹腔溫熱化學治療」(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HIPEC)同時被應用於腹膜腫瘤轉移的治療方式,在國外已行之有年,這種治療方式能讓熱療與化療的協同作用達到最大化,也可將其對病人身體造成的傷害儘可能降低。2014年腹膜表面腫瘤學國際團體(Peritoneal Surface Oncology Group International, PSOGI)正式提出建議「腫瘤減積手術」搭配「腹腔溫熱化學治療」作為闌尾黏液癌、大腸直腸癌腹膜腫瘤轉移、惡性腹膜間皮瘤的治療方針,且也建議用於胃癌與卵巢癌的腹膜轉移治療上。

    「腫瘤減積手術」是指在手術中儘可能切除一切肉眼可見的原發腫瘤、腹膜轉移腫瘤,其切除範圍視腫瘤侵犯的程度、手術安全性及術後病人的生活品質而定。「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則是指在腫瘤被廓清後,以加溫至42~43℃的化療藥劑在腹腔內循環灌洗,藉由高溫的物理傷害及化療藥劑的毒性殺死腹腔內、臟器表面及腹膜表面肉眼看不見但可能殘存或游離的腫瘤細胞。這種熱療與化療協同作用的原理是利用腫瘤細胞的低耐熱特性,以高溫破壞腫瘤細胞膜及增加其通透性,再讓化療藥劑長趨直入殺死腫瘤細胞。

    另外,進行「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的最佳時機是在「腫瘤減積手術」後立即進行,因為此時殘留在腹腔內的腫瘤負荷被減少至最小程度,可讓腹腔內化療藥劑發揮到最大的效用,且此時在沒有腹腔內沾黏的情況下灌注液能完全均勻地分佈,和潛在殘存或游離的腫瘤細胞作無死角的接觸,除能提高腹腔內化療藥劑濃度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外,也可減少化療藥劑引起全身性副作用的發生。

    目前,此療法主要針對胃癌、大腸直腸癌、闌尾癌、腹膜假性黏液瘤、卵巢癌、惡性腹膜間皮瘤等癌細胞腹膜轉移或原發性腹膜癌而導致腹膜表面癌化的病人。在以下狀況較適合接受此治療方式:(1)年齡介於20~75歲之間、(2)在腹水或腹腔灌洗液偵測到陽性游離癌細胞、(3)較低的腹膜癌症指數(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4)高風險腹膜轉移病人如腫瘤穿孔、腫瘤致完全腸阻塞和腫瘤侵入漿膜層或鄰近器官、(5)腹膜轉移但未發生較嚴重之腸系膜收縮(腸系膜因腫瘤侵犯所致)、(6)腹膜轉移癌未合併其他遠端轉移、(7)腹膜轉移癌合併有可切除的遠端轉移、(8)腹膜轉移癌合併有惡性腹水。

    臨床研究發現,接受「腫瘤減積手術」和「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後發生併發症的比例,會視病人本身狀況、腫瘤切除範圍、腹腔溫熱化學治療進行的時間及使用溫度而有所不同。以胃癌病人為例,施行「腫瘤減積手術」可能的併發症包括肺炎、感染、術後腸阻塞、出血、感染、消化道吻合處滲漏、膿瘍、消化道?管發生、傷口癒合不良、腸沾黏、肋膜積水等,而「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可能的併發症為白血球降低、貧血、血小板降低、化療藥劑對心肝腎的毒性引致功能損害等。總併發症的發生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4.8%。

    趙頌慈醫師表示,同時進行「腫瘤減積手術」和「腹腔溫熱化學治療」對大腸癌、卵巢癌腹膜轉移病人而言,倘若手術能徹底切除肉眼可見的腹腔內轉移腫瘤,約40~50%病人可存活超過五年以上,而針對胃癌腹膜轉移病人的臨床研究更發現經此治療後其五年存活率可提升至23~27%。趙頌慈醫師與日本米村豐教授針對胃癌腹膜轉移病人的共同研究更於2019年發表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Procedures。

    「腫瘤減積手術」和「腹腔溫熱化學治療」的臨床應用在近十多年來獲得長足的進展,不但顛覆了腫瘤醫學界的傳統治療觀念,也為病人帶來了新希望,逐漸成為除了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之外的第五種癌症治療新利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