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014王汎森談做學問.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學問、趣味」之間有什麼關聯?中央研院院士王汎森認為,做學問如果少了「趣味」為動力,恐怕走不下去,如果只靠專業、計畫、紀律與耐力卻少了興趣,很難維持終身的動力,所以有了興趣支持,就有力量去做學問!

王汎森院士,受邀擔任成大研發論壇「看見成大.卓越領航」系列講座第7場主講人;成大副校長陳東陽代表蘇慧貞校長歡迎王汎森院士到來,推崇王汎森院士豐沛的學識涵養,感謝他在百忙中抽空來成大與師生分享做學問的心得與動力;蘇慧貞校長在公務告一段落後隨即來到會場聆聽至結束。

王汎森認為,沒有興趣,很難有源源的動力去做學問,興趣才能開出生生不息的活水源頭,才能自我開創出獨特的題目,因為樂趣、趣味,使得學問有了多樣性。他說,很多諾貝爾獎得主之所以有強大的動力做學問,追根究底下去,都是出自於興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可以每天觀察鴿子許多次,細膩地記載觀察到的鴿子大小事,如果沒有熱情是不可能做這些外人覺得是枯燥乏味的事。

千年以來的中華文化都不重視興趣,認為「興趣」是玩物喪志;中國的科舉考試對讀書人做學問的態度影響很大,都將學問與聖道王功、道德教化、治天平下做連結,王汎森院士認為這是功利式的學問觀。清末民初的名人梁啟超,學問、知識淵博,是極少數強調興趣對做學問重性的人,其一切學問的背後都來自興趣,可說是「唯趣味主義者」。

王汎森說,興趣讓人可以持之以恆,但趣味不一定是天生,也可以培養出來,從學習中得來,趣味是可以發掘、累積而成的;興趣不是只有情緒上的一個點,而是一個縱深,一層又一層,趣味是愈引愈出。

不過,王汎森也強調,做學問只有興趣是不夠的,還要具備專業、計畫、紀律與耐力,不過若只有前述四項,少了興趣,很難維持終身的動力;以汽車行走為例,興趣可說是啟動汽車的鑰匙,也是維繫做學問的動力,保持興趣是很重要的事。除了興趣之外,重大使命感也常是做學問的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