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018志開國小.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景觀草割除後能做什麼?別丟掉,再利用!水交社文化園區9日特別與志開實驗小學的「食農教育」課程合作,利用園區割除的廢棄景觀茅草,循環再生為茅草屋的搭建材料,師生親手做、做中學,使「食農教育」不只讓孩子瞭解食物從何而來,更是建立起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

水交社文化園區與志開實驗小學合作,由學校食農老師董信宏帶領6年級學童親自體驗,透過學校善用在地教學資源發展「食農實驗教育」課程,將割除的茅草循環再利用,從收割、曬乾、整草到最後完成搭建一座茅草屋,學校師生往後將可在茅草屋下乘涼上課,剩餘的茅草則拿來校園的有機田園裡堆肥,善加利用。

    文化局表示,有民眾誤以為園區景觀疏於照顧,雜草叢生,其實水交社文化園區景觀是邀請國內知名的景觀設計師吳書原執行,整體規劃中相當強調園區與眷村歷史的關聯性,園區植栽設計是著眼於保留原有植生的物種狀態,如過去眷舍常在自家庭園種植的果樹類包括芒果、楊桃、龍眼等。另外園區也新植了大量的臺灣原生物種,包含隨風搖曳擺動的紫葉狼尾草及療癒的白茅及細葉芒,特有景觀成為園區一大亮點,所到之處美不勝收,不少到訪旅客更是慕名而來。這次與志開實驗國小合作園區植栽再利用,讓景觀草不只是觀賞用,也更加實用。

  志開實驗國小表示「食農教育是一種體驗教育的過程,學習者經由與食物、飲食工作者、動植物、農民、自然環境和相關行動者互動之體驗過程,認識在地的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所形成的文化,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大家從故事書裡都聽過茅草屋,但實際知道大白茅就是蓋茅草屋的原料就很少。水交社文化園區此次植栽修整剛好提供給學校師生體驗機會,使「食農教育」不僅只是讓孩子了解食物從何而來,更延伸到農業生產的上下游,從而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更親密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