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016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為新市區鄭氏族親10年一次的大型祭祖盛事,103年提報申請登錄為文化資產後,經文資處訪查,於104年12月獲文資審議通過,105年2月份正式登錄公告為南市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今年時逢該祭典10年一次之盛會,副市長葉澤山24日特代表黃偉哲市長至公愿祭祖現場,頒發文化資產登錄證書,肯定族親們對該項民俗傳承保存之貢獻。

    「大社荖葉宅公愿祭典」民俗起源與鄭氏先祖抗日有關,日治初期各地抗日不斷,傳說荖葉宅一地鄭氏先祖鄭清、鄭昭英夫婦武藝高強、仗義勇為,尤其鄭昭英尤為著名,被稱為「鳳陽婆」,鳳陽婆夫婦因反抗日警統治遭通緝,鄭氏宗親因掩護其躲藏逃亡,險遭日警滅族,後以吃飯用的飯碗跋桮,祈天求神而保平安,故宗親約定年年謝公愿,「刣豬屠羊」以謝神恩,後人不敢遺忘先祖遺訓,雖因時代變遷改為3年一祭,乃至今日的10年一祭,但內涵精神不變。

    民俗保存多項特色,包含傳統「敬天法地」儀式,敬上蒼(玉皇上帝、南北斗神君)、祭地神(地藏王菩薩),皆依循傳統禮數,全程由道士主持,讀疏、祭天地。另亦保有完整之迎祖、祭祖及送祖儀式,以及與民俗起源有關、深具在地特色的「跋飯碗」之俗。

   文資處表示,荖葉宅之戶數雖不多,然而祭典期間家家戶戶擺設香案祭祖,外地鄭氏族親亦扶老攜幼回鄉,期間全庄吃素,更保留完整丁錢與添油香制度,顯見庄民自主自發參與民俗之虔誠與宗族間之凝聚力,在現今的工商社會中實屬不易,獲登錄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可謂實至名歸,期許荖葉宅鄭氏族親持續保持強大凝聚力,讓此在地特色與豐富內涵的祭典文化代代相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之寶 的頭像
    黃之寶

    新南瀛部落格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