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國立台灣文學館為推廣台灣文學,近年積極開發文學走讀路徑,透過小旅行來親近作家與作品。今年台文館則再次協同走讀知名品牌「島內散步」,於年末共同推出「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全新企劃。這場走讀活動將探訪楊逵的生活軌跡,帶大家回溯臺中1920年代的樣貌、社會文化運動舞臺,以及那些赫赫有名的地景,活動將於12/8正式登場。
國立台灣文學館表示,文學小旅行今年邁入第四屆,台文館與島內散步將文學與地景相連結,期待人們能在熟悉的生活風景中,了解曾經上演的文學故事,感受文學即生活、生活即文學。除了全新推出的臺中「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今年還復刻兩條人氣走讀路線:台南「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以及臺北「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12月初連續三個週末,這些深藏在街區巷弄裡的文學故事,都等著觀眾一起來探訪。
談到楊逵,一般民眾最熟悉的可能是曾在國文課本讀過的〈壓不扁的玫瑰〉(〈春光關不住〉),這篇文章讓楊逵成為日治時期作家中,被選入教科書的第一人。不過楊逵在臺灣的痕跡,並不只有如此。農耕、文學創作、社會運動,是楊逵一生中長久奉行的三種行動;他對普羅大眾的高度關懷,成為他創作文學的重要動機。懷抱「人道社會主義」的楊逵,將農耕視為養活自己的經濟支柱,期待透過文學喚起眾人意識,並同步投入社會運動讓改變真實發生,開創出他嚮往的文學花園。現今臺中一中校門對面的停車場,正是楊逵與年輕學子們互動、討論本土青年文學的「一陽農園」;而在地人的共同生活記憶——臺中公園、中央書局,也都曾有楊逵的身影。
在文人淡泊的日常生活中,為何臺中知名酒家的雞肝經常出現在楊逵的餐桌上呢?原來那是來自楊肇嘉的好意。曾聘請楊逵撰寫《回憶錄》的楊肇嘉,為了患有眼疾的楊逵之子,請醉月樓每天送雞肝給楊家。當眾人疑惑「文人怎麼吃得起醉月樓雞肝」之時,不難看出楊逵的人際網絡,也能重新從互動中看見楊逵的行動與個性。
「台灣文學」其實就是臺灣人的日常生活呈現。這一回,臺文館與島內散步將帶領讀者跟著楊逵的文字,回到殖民地時期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大時代。透過他和當時的文人、友人的互動與連結,重新看見楊逵在時代的浪潮上,如何從生活實踐理想,成為將創作結合社會運動實踐者的最佳典範。北中南三場次即日起開放報名,歡迎喜歡藝文活動、熱愛拍照、鑽入小巷聆聽地方故事的觀眾參加。名額有限、售完為止,售價及報名詳情請上島內散步網站查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