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014台史博扛厝走溪流特展.jpg

【新南瀛記者黃鐘毅報導】會走的車不是新聞,會走的厝在臺江地區也不是新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扛厝走溪流:臺江風土與自然」特展,即日起以所在當地居民特殊的「扛竹籠厝走溪流」生活習性為主軸,在地方學的發展根基下,將博物館研究培力導入社區歷史研究,彙整了田野口述訪談的文字與影像紀錄、地圖、歷史文獻,從生活、生計、信仰等多元面向,講述200年來臺江地區居民面對土地環境變化的常民生活智慧故事。

臺史博所在地「安南區」,古時曾為臺江內海一隅,在200年前才因流經的曾文溪氾濫、改道、淤積,逐漸轉變為現今樣貌。「水」一直是從古至今臺江居民的生存課題,因此他們「順水」而生,發展出了沿海(溪)漁產、鹽地農業,及遭遇水患時「扛厝走溪流」的特殊生活習性;為了祈求「水順」,也發展出「拜溪墘」祭典等祭祀活動。

臺史博自開館以來,就以發展為臺灣史多元資源中心自詡,近年配合文化部政策,帶著博物館典藏的歷史影像、文獻等資料,走入臺灣西南沿海、沿山地區原、漢部落,深耕地方,透過歷史資料共享、互動,帶動以地方為行動主體的歷史、發掘文化特色、建構認同。

館長王長華表示,以往大歷史脈絡下的文獻記載,往往收錄了外在的水域、河道、地景變化與記述者眼中的風俗民情,但留存的在地人共同生活記憶、互動過程等動態資訊卻不多。這次展覽,不僅由館員彙整文獻資料、走入地區訪談耆老、踏查田野,更有幸與在地社群進一步合作,由當地影像紀錄工作者蔡坤洲透過鏡頭重現、介紹當地水患記憶與信仰儀式、生活型態間的關連,資深匠師李養分享竹籠厝搭建技藝與記憶,從學甲中州遷居到臺江中洲寮的邱姓移墾家族捐贈個人與家族文物,共同豐富展覽內涵,也藉此強化在地認同,帶領更多觀眾從當地人的視角,看見臺江地區世代生活記憶。

展覽由臺江地區獨特的「扛厝走溪流」主題出發,透過不同時代的地圖展示、套疊,看見走溪流背後近200年來臺江內海的土地浮覆、滄海桑田變化。展覽自5月2日起展出至10月15日於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展出,歡迎觀眾踴躍參觀。更多相關資訊,請見臺史博官網介紹(http://www.nmth.gov.tw/exhibition_236_36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之寶 的頭像
    黃之寶

    新南瀛部落格

    黃之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